淮安市清江浦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
淮安市清江浦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
全文检索   
“一号文件”促改革 瞄准哪些突破口
发布时间:2016-01-29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来源:

 

2016年1月28日     来源: 财新网

 

  【财新网】(记者 汪苏)第18个聚焦“三农”问题的中央“一号文件”在1月27日晚发布。这也是中央“一号文件”自2004年起回归“三农”主题之后,连续第13年筹谋“农”事。今年“一号文件”的主题是“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”。

  所谓“落实发展新理念”,即落实中共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理念。按照五中全会精神布局“三农”,是今年“一号文件”的基本要求。

  这份“一号文件”是在2015年“三农”领域矛盾显化、一些“农口”负责人称之为“前所未有之挑战”的情况下出台的。2013年以来,“一号文件”将视线重新聚焦于改革。经过三年酝酿,在汲取过去经验教训及现实矛盾倒逼的情势下,决策层对于粮食安全、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、中国农业在全球农业中的定位、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化清晰。通篇来看,市场理念、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基本精神,将总体得到贯彻。而一些重要改革,如粮食价格机制改革等,也有望迈出实际步伐。

  融入全球市场 从被动转向主动

  在这份长达六大部分、共分30点的“一号文件”〞中,第一部分即部署如何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,足见其紧迫性。

  2015年,国内外粮食价差进一步扩大。算上8000多万吨大豆,中国共进口粮食12477万吨,同比增长24.2%。随着中国农产品成本抬升,不断冲击关税保护“防线”,中国农业无可避免地将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。

  文件在前言部分指出,“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影响加深背景下,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,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,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”。这显示出中国有意从被动承受国际市场冲击,转向更积极地主动参与全球市场建设。

  在中国农业的国内自身能力建设方面,文件提出的建设方针,涵盖了高标准农田、农田水利、农业科技、农业机械、现代种业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、服务主体等关乎农业竞争力的几乎所有关键领域。

  粮食安全理念日显更新

   “增产粮食进国库、进口粮进市场”的现实,让更多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认识到,粮食并非越多越好。

 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,文件将结构调整、按照资源禀赋生产,视为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。中央提出,调整国内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,使之与市场需求、资源禀赋相适应;并首次在“一号文件”中提出“大食物观”,要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,全方位、多途径开发多元化食物。同时,强调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,使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,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农业的结构优化,缓解资源环境压力。

  这些思路,说明了决策层进一步更新了对粮食安全的理念。不过,中央强调的底线也仍然坚守——即“口粮绝对安全、谷物基本自给”。但从文件精神中,仍能看到从追求粮食数量绝对增长,向“藏粮于地”思维的转变。

  在当前进口粮冲击市场严重的情况下,中央加强了对粮食进口的控制。文件明确提出,利用关税配额和国营贸易调控好大宗农产品进口,增强预见性和可控性。

  主粮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有望启动

  农业问题是一个连环扣,想要调结构、降价格、去库存,则农产品的托市收购制度不得不改,甚至还是改革的牛鼻子。当前生产和收储结构矛盾最突出的玉米,将率先进行改革。

  文件要求,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,采取“分品种施策、渐进式推进”的办法。2016年,小麦、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制度将继续执行;已经试点两年的新疆棉花、黑龙江大豆的目标价格制度,将继续深入推进。对于玉米,则将按照市场定价、价补分离的原则,推进临时收储制度改革。

  改革的基本方向是,“使玉米价格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,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、财政承受能力、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,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”。

  具体怎么改?这是真正的难题,但文件并未给出明确的措施。国务院参事、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近期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场“三农”论坛上透露原委,原来,“价格下调多少?补多少?怎么补,各部门有不同意见。”

  杜鹰建议,中国可考虑迈过如价格补贴等,受WTO规则限制、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黄箱补贴政策,直接向绿箱、蓝箱政策迈进。比如,可以考虑设定旱地综合补贴,将对玉米和大豆的补贴统筹考虑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、中农办主任陈锡文,近期也曾表达过将黄箱补贴改为绿箱补贴的思路。

  所谓“黄箱补贴”,是指价格补贴和与农产品现期产量、面积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等对贸易有较大扭曲作用的补贴,是WTO农业协议规定不禁止但须承诺逐渐削减的补贴类型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,农产品“黄箱补贴”不得超过产值的8.5%。

  而“绿箱补贴”则是指无贸易扭曲作用或此类作用非常小的国内支持措施,包括一般服务、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支持、环境保护补贴等,WTO对此无限制。
 

  今年将探索休耕轮作试点

  此外,在这份“一号文件”中,“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,推动农业绿色发展”被放在相当重要的第二部分,这也显示了决策层在农业发展理念上的切实转变。

  在政策界,“休耕”在2015年上半年,仍是一件极具争议的事。但随着库存矛盾凸显以及中央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强调,“休耕”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,终于被正式提出。

  今年的“一号文件”要求,通过轮作、休耕、退耕、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开展试点,重点是地下水漏斗区、重金属污染区、生态严重退化地区。退耕还林、退耕还草规模都将进一步扩大。

  农村产权改革犹有遗珠

  不过,虽然整份“一号文件”不乏亮点,但总体而言,却仍未显示出足够的突破性。欲化解资源配置优化障碍、促进中国农业竞争力提升、推动农民进城,和实现农民财产权利的许多关键性障碍,并未在这份文件中看到破除的锁钥。

  例如,欲实现“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”,绕不开两件事。一是农村产权改革;二是农民进城。

  众所周知,产权是农村最核心的问题。不解决产权问题,农业、农村、农民就难以摆脱须等待“一号文件”一再“扶助”的弱势地位,也难以释放自身活力和能量。“还权赋能”当是中央最应许以农民、农村之事。

  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已是中国改革的深水区。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农村产权改革便囿于各种“框框”,缺乏有效推进。一些改革试点,无论是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,还是农地经营权、农民住房抵押试点等,都绕开了根本性的制度改革,只选择在现有框架内,释放极其有限的空间。这势必难以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。

  农地产权不稳定不完整,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和土地投资,也必然制约农业竞争力的提升;宅基地、集体建设用地无法有效盘活,不仅农民无法实现其财产权利,还影响现代农业资金投入。

  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甚至无效利用,致使中国的土地供应扭曲,甚至拖缓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。一些政策研究者已经认识到,中国农村改革推进至今,如何处理集体产权、改革集体经济组织,势必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。更有不少人建议,必须让农民、农民财产,能够跳出“集体”,流动起来。

  而欲富裕农民、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,必须减少农民,改变农村人地关系比,这也是一些有识者早已清醒认知的理念。但户籍改革、促使进城农民能够落户,或至少在移入地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配套措施,还须跟上脚步。此外,如何推进已经提上日程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,亦考验决策者的改革决心和执行面的操作能力。

  中国农村改革经过30多年起伏,一些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“常识”基本应该明确:对于市场,逆势而为,难免终尝苦果;对于农民,放活权利并给予制度性保障,胜于在税费等方面多予、少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