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垃圾围城”是长期困扰大城市的难题,当下只有拿出魄力推动垃圾分类,才能有效缓解这个严重制约城市发展的“顽疾”。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垃圾分类,引发全民对垃圾问题的关注。
垃圾分类的概念并不新鲜,北京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相关理念,并在一些居民小区予以推广。上海这样“动真格”,却让不少市民直呼“遇见了新问题”——大到如何科学处理分类后的垃圾,小到怎么解决湿垃圾桶的异味,对参与垃圾分类的各方来说,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套用,但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机会悄然诞生。专家认为,垃圾分类将催生一个百亿甚至万亿元级的新产业,在垃圾分类新风尚的背后,新的产业蓝海正在启航。
垃圾分类开启的商机,首先诞生在制造业。垃圾分类对设备的专业程度、细分程度和智能化程度都提出更高要求,垃圾的分装、整理、运输、处理等环节都需要新设备或升级现有设施。例如,生物质垃圾,需要更高效的设备使其更快分解;有害垃圾,需要专业设备进行妥善处置。又如,智能升级环卫车辆,以满足垃圾分类要求;开发小型垃圾处理设施,以适应农村市场。显然,垃圾分类为众多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、新机遇。
不仅于此,垃圾分类代表新的生活方式,如何帮助居民更省心省力地处理垃圾?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,必然会催生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家用电器、设备,如家庭化厨余处理装置、兼具美观智能的垃圾收集设备等。城市建设新小区、商场等,也可研究如何通过合理设计、安装合适设施,让垃圾分类更为便捷。此外,“代分垃圾”“智能回收”等与垃圾分类相关的生活服务,在互联网+的加持下拥有广阔的拓展平台,催生更大的市场。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推进,新的需求、新的产业会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。有能力的企业和商家,不妨应势而为,抢抓这个不容错过的“新风口”。
垃圾分类“新商机”虽多,但也面临标准不确定等一系列发展问题。政府部门需要切实担负起引导职责,把“新商机”转化为生态文明“新支点”和经济发展“新动能”。在顶层设计上,应立足长远进行规划,相关标准尽量一步到位,杜绝标准频繁变更导致的社会资本投资预期不明。若一时不能达到分类处理的理想标准,也要制定时间表明确推进计划,让社会各界充分知晓,便于社会资本有序进入相关市场。同时,在推动垃圾分类遇到的困难领域、薄弱环节,不妨在税收、融资、宣传、人才支持等方面,鼓励企业加大投入,积极调动各方力量,共同办好垃圾分类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