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考察时来到宜宾市三江口,眺望长江、金沙江、岷江三江交汇处,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、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。总书记指出,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,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,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。
保护好一条江到底有多重要?这既要从历史中找线索,也要在现实里寻答案。
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造就了从世界屋脊到巴山蜀水再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,历史文化、山水文化、城乡文化厚重鲜明,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风貌滋养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。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,生态根基必须要守护好。
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,长江涵养水源、繁育生物、释氧固碳、净化环境,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安全屏障,养育了沿江近4亿同胞。依水而居,因江而兴,沿岸而盛,逐浪而行,城因水而美,人因水而生,人们收获着长江的馈赠。然而,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,长江白鲟等物种离我们而去……长江病了,人又能健康多久?经济又如何能可持续发展?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成为现阶段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。
生态保护、经济发展、文明传承是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的因素,一个都不能少。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发展,是要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;“先污染后治理、先破坏后修复”“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是得付”的旧观念已经不符合新发展理念,绿水青山可以同时是金山银山;环境治理和修复进度慢、办法少,需要放开眼界,打开思路,先行先试闯出新路。
近年来,我国加大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,“长江十年禁渔”全面实施,长江保护法、《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陆续出台……经过多年持续整治,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确立,经济的转型升级、文化的保护传承、生态的保护修复,正在产生叠加效应。
窥一斑而见全豹。“十年禁渔”实施以来,长江重现水清岸绿,消失多年的江豚又跃江面,渔文化资源得以梳理抢救,美丽渔村吸引了更多游人。
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茬接着一茬干,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、惠泽人民;需要上中下游地区互动协作、整体联动、全流域完整管理;继续建立市场化、多元化的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;继续探索、总结、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和经验;“十年禁渔”长效机制各个环节工作还需继续跟得上、做得细、落得实……
“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。”长江白鲟虽已离去,“哀而鉴之”,我们正在努力,让其他的物种得以生息;让长江的美丽,不仅在诗词中,也在现实里;不仅在过去的回忆里,也在如今的生活中,山水人城和谐相融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