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文明乡风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“标配”和靓丽“风景”
——访江苏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爱军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,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。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,虽然只有一字之变,但却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。江苏省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爱军说,和美乡村建设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、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,既包括“物”的现代化,也包括“人”的现代化,既要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“硬件”建设,更要注重在滋润人心、德化人心、凝聚人心的“软件”上下功夫,实现乡村和人的协同发展、全面发展。
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,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有力保障。近年来,苏州市把乡风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、社会治理有机结合,相向而行、互相促进,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基层实际、具有地域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现实路径。全市共有2个镇、12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、示范村,数量全省第一;吴中区胥口镇、张家港市凤凰镇、昆山市周市镇在全国“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”活动中,参评节目分别获评优秀节目并进北京展演;张家港市建农村、善港村获评全国村级“文明乡风建设”典型案例。
黄爱军说,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,首先要遏制陈规陋习,大力推进移风易俗。苏州充分发挥乡村建设效能,积极打造移风易俗新载体。依托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,全市所有村(社区)普遍设立了居民红白事办事场所、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度,通过党员干部带头、志愿者广泛宣传,引导农村居民简办各类红白事,养成不攀比、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。同时,支持各地盘活旧房屋、闲置厂房等,按需建设乡村礼堂,并结合移风易俗拓展功能。
常熟市已建设集礼堂、讲堂、宴席等村级公共服务职能于一体的新风礼堂64个,成为助推移风易俗、弘扬传统文化、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平台。围绕移风易俗,各村(社区)对村民使用新风礼堂举办宴席的规模、标准等均作出明确要求,包括宴席每桌费用不超过500元等。对自觉履行约定的村民,在星级文明户、优秀志愿者评选上予以加分,倡导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小事不办。
传递文明乡风新能量,离不开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和教育。苏州以文化人,创新宣教形式、突出标杆引领,促进乡风文明新气象蔚然成风。
黄爱军说,文化润民可以更好地凝聚文明乡风建设的向心力。全市利用吴语方言、地方特色剧种孵化出一批主题说唱节目,融合到“百团大展演”“乡村春晚”等备受群众欢迎的系列活动中,每年常态化开展各类乡村演出超两万场次。在乡村广泛设立“文明乡风志愿岗”,因事设岗、以岗促建、优化乡风。善港村先后在8个党员中心户和26个“五老”家庭户,设立“宣教岗”“服务岗”、建立“全民学习网”“便民利民网”等“五岗五网”,每名村干部联系一岗,每名党员至少“入驻”一网,推动文明乡风进家入户。
厚植文明乡风,关键要调动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,把好的理念、作风、习惯转化为农民群众自身需求,使之真正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苏州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,以德治滋养法治、涵养自治,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、行动自觉。
黄爱军说,为全面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,全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,包括全面修订村规民约,开展乡村数字治理提档行动、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等。尤其是“积分制”管理模式的推行,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、自我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苏州将文明乡风培育、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治理具体事项细化分类、赋值量化、打分考核,激励村民崇尚文明行为,提高文明程度。“积分制”的评分标准、运行程序等由村民商定,充分给予村民“参与权”“评价权”,让村民成为治理工作中的决策主体、执行主体,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。目前,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已覆盖至全市60个镇(街道)的805个村(社区),占全市村(社区)的80%。
苏州乡村建设起步早、标准高,已从试点探索、普惠推进,进入到片区发展新阶段,正朝着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快步迈进。黄爱军说,按照和美乡村建设新要求,全市正全力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,聚焦乡风文明、深入推进基层治理,努力实现乡村由表及里、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。近期,市委、市政府将专门召开会议,总结推广基层的好做法、好经验,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百姓心间,让文明乡风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“标配”和靓丽“风景”。